陳君瑋律師發表醫療糾紛
- weilawyer945
- 2月25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已更新:2月26日
《婦產科名醫不用抓去關卻遭判賠1400萬!律師:「翹翹板」效應作祟》
婦產科名醫捲入新生兒死亡醫療糾紛案,刑事無罪不起訴,民事判決近日出爐遭判1400萬元,不僅醫界自己人憤慨不平,連不少病患都留言力挺該醫師,憂醫界「五大皆空」將更嚴峻。專擅醫糾案律師分析,《醫療法》修法,2018年起上路,降低醫師刑事責任,但「翹翹板效應」作祟,拉高民事責任,該案賠償金之高,幾乎能排史上前三;此例一出,就怕成壓垮駱駝最後稻草。
2019年,台中一名準備自然產孕婦到產房催生,催生時醫生發現羊水有胎便,但未及時改為剖腹產,而是先用真空吸引器未果,才執行剖腹手術;不過,新生兒出生後隨即休克、急救仍不治。
家屬憤而提告,刑事部分,醫生、醫院獲不起訴處分;民事判決,6月出爐,台中地院審理後認定有醫療疏失,判醫生、院方應賠償共1400多萬元,引發醫界反彈。目前全案可上訴。
(中略)
律師:「翹翹板效應」發酵
律師陳君瑋表示,過去發生醫療糾紛,刑事上醫師遭認定有罪機率較高,隨著醫界反彈,認為自己初衷是救人,卻要蒙受可能的牢獄之災;2018年起,《醫療法》第82條修法上路,要能主張醫師違反「醫療準則」,由於要證明的門檻明顯提高,等同提高刑事有罪門檻,當刑事成罪機率變低,民事成罪機率轉高,如同「翹翹板」效應。
陳君瑋認為,判決若可能造成高度爭議,應納社會影響,否則打擊醫界士氣,可能讓高風險科別,引發寒蟬效應,對未來醫師選擇科別,也可能構成負面影響。
對於醫病之間如何盡可能減少糾紛,他建議,彼此都要詳細溝通,互相理解,除了醫師要交代,民眾也要主動問清所有可能狀況;若醫師遇到什麼都不問的病人,也要設法讓病患瞭解,才有機會促進更融洽的醫病關係。
遠見雜誌/周彥妤(來源:遠見雜誌網站 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/114786)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