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療糾紛該如何處理?醫療糾紛的法律Q&A
- 陳君瑋律師(熊大律師)
- 3月14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3月19日
以下是有關醫療糾紛法律的一些常見問題及解答(QA):
一、法律責任如何界定?
問:醫療糾紛的法律責任是如何界定的?
答:醫療糾紛中的法律責任通常分為以下幾類:
1. 民事責任:醫療機構或醫生在診療過程中的過失導致患者損害,患者可以依法要求賠償,包括醫療費用、精神損害賠償等。
2. 刑事責任:如果醫生或醫療機構的行為達到過失致死、故意傷害等犯罪行為,可能會面臨刑事追訴。
3. 行政責任:醫療機構或醫生如果違反醫療相關法律法規(例如未經患者同意進行手術),會受到醫療監管機構的行政處罰。
二、患者如何提訴訟? 問:醫療糾紛中,患者該如何提起訴訟?
答:
1. 確定訴訟對象:患者需要確定訴訟對象,通常是醫療機構或個別醫生。
2. 收集證據:包括醫療記錄、診斷報告、專家意見等。
3. 訴訟申請:向法院提出訴訟,根據案件性質選擇民事訴訟或其他相關法律途徑。
4. 委託律師:患者可以委託專業的醫療糾紛律師進行訴訟,以確保權益得到有效保障。
三、醫療過失是什麼? 問:醫療過失的法律定義是什麼?
答:醫療過失是指醫療服務提供者在執行醫療行為時,未達到醫療服務應有的專業標準,導致患者受到損害。過失包括診斷錯誤、治療不當、手術失誤等行為。根據不同國家的法律,對於過失的認定標準會有所不同,但通常要求醫療服務提供者符合行業內的專業水準。
四、賠償金額是如何計算?
問:醫療糾紛中的賠償金額是如何計算的?
答:賠償金額通常根據以下幾個方面來計算:
1. 直接損失:包括醫療費用、住院費、康復費等。
2. 間接損失:例如收入損失、生活質量下降等。
3. 精神損害賠償:如果患者因醫療過失遭受精神痛苦,可能會要求精神損害賠償。
4. 懲罰性賠償:在某些情況下,如果醫療機構或醫生的行為極為過失,法院可能會判決懲罰性賠償。
五、醫生或醫療機構能否免責?
問:醫療糾紛中,醫生或醫療機構能否免責?
答:醫生或醫療機構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可以免責,具體情況包括:
1. 知情同意:如果患者在知情的情況下同意接受治療,即使發生了意外,也可能無法要求醫生或醫療機構負責。
2. 醫療過程中的風險:某些醫療行為(如手術)本身具有一定風險,患者需要理解這些風險,醫生不一定對所有結果負責。
3. 證據不足:如果患者無法提供充分證據證明醫療過失,醫生或醫療機構可能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。
六、醫療糾紛的訴訟時效?
問:醫療糾紛的訴訟時效是多久?
答:醫療糾紛的民事賠償訴訟時效一般為兩年,從患者知道或應該知道損害事實及其責任人之日起計算。刑事過失傷害是六個月。若患者死亡,則時效延長。
七、第三方調解機構?
問:醫療糾紛中的第三方調解機構有哪些?
答:例如:
1. 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:某些地方設立了專門的醫療糾紛調解機構,提供調解服務,旨在避免訴訟。
2. 醫療保險公司:某些醫療保險公司也會在糾紛中擔任調解角色,協助解決賠償問題。
3.律師事務所
如果您有具體的法律問題或個案需求,建議諮詢本事務所陳君瑋律師!
醫療法律案件專家:法源法律事務所所長/陳君瑋律師
一、專長:醫療糾紛處理、危機處理、醫院內部員工訓練、勞資糾紛等
二、媒體影片
(一)Line today《視在哈law》採訪沈彥廷醫師
(二)Lima 幫幫忙—哈Law有事嗎?醫療糾紛專題
(三)周杰醫師訪問:一次搞懂醫療糾紛
三、2024美容外科學會受邀演講:醫療過失法律
四、高醫「醫事法與倫理」通識課程
五、聯繫律師:點進去有 line 、YT
Comments